蒙古 回归:蒙古 回归

球员数据 26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蒙古 回归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蒙古 回归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朱棣为何恩将仇报,在北征蒙古部落回归途中将朵颜三卫剿灭兀良哈三卫早在洪武年间就已经投降大明,但它们与大明的关系总是若即若离,虽然在靖难之役中曾立下汗马功劳,但之后同样与阿鲁台太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蒙古 回归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蒙古 回归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朱棣为何恩将仇报,在北征蒙古部落回归途中将朵颜三卫剿灭

兀良哈三卫早在洪武年间就已经投降大明,但它们与大明的关系总是若即若离,虽然在靖难之役中曾立下汗马功劳,但之后同样与阿鲁台太师来往密切,且多次南下袭击大明边关。朱棣北征时就发觉阿鲁台军中有不少朵颜三卫的士兵,这种情况下,朱棣自然是要予以惩戒一番。

蒙古 回归:蒙古 回归

朵颜三卫的建立

朵颜三卫最早源于大兴安岭以东,到女真地区,北抵黑龙江流域,南临西拉木伦河的广大地域的兀良哈部、翁牛特部、乌齐叶特部和札剌亦儿部等蒙古部落。

△明初形势

明朝洪武年间,为了消灭北元残余势力,先后进行了多次北伐。洪武二十年(1387奶奶),冯胜、付友德和蓝玉等率领二十万大军绕道庆州,包围了纳哈楚军队驻地,并迫使其投降。这使得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各部失去了屏障,其驻地直接暴露在了大明的打击范围之内。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蒙古大汗脱古思帖木儿又在捕鱼儿海大败,这不仅使他失去了对蒙古诸部的影响和统治,更使得大兴安岭以东的蒙古诸部处于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些部落在没有实力与大明对抗的情况下,只能选择臣服。

△捕鱼儿海之战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大明在这一地区设置了朵颜、泰宁和福余三卫,同时封阿札施里为泰宁卫指挥,塔宾帖木儿为指挥同知;海撒男答奚为福余卫指挥同知;脱鲁忽察尔为朵颜卫指挥同知,“各领其所部,以安畜牧”,隶属宁王大宁都司。

最初,三卫当中以泰宁卫最为强大,但后来朵颜卫实力迅速壮大,跃居三卫之首。而朵颜卫又是以兀良哈部为主,因而后来也将该三卫称为“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

朵颜三卫与大明若即若离

朵颜三卫虽然一度依附于大明,但是不久后便又再度反叛,归附北元新汗。于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明朝又派遣付友德、郭英率军讨伐辽王阿扎失里于挑儿河一带,于是朵颜三卫与明朝关系再度中断。

△朵颜三卫

直到建文年间,因为靖难之役的爆发,朱棣在获取了宁王朱权支持之后,朵颜三卫随大宁军队一同被收编,并在之后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

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后便派人去招抚兀良哈三卫,永乐元年(1403年)五月再度遣使,三卫之后也遣使前来进贡。之后,明朝“命脱儿火察(即脱鲁忽察儿)为左军都督佥事,哈儿(兀)歹为都指挥同知,掌朵颜卫事;安出及土不申俱为都指挥佥事,掌福余卫事;忽剌班胡为都指挥佥事,掌泰宁卫事;余及所举未至者总三百五十七人,各授指挥、千、百户等官,赐诰印冠带及白金、钞币、袭衣”。

△朵颜三卫

永乐初年,双方表面虽然相安无事,但兀良哈三卫却多次侵扰明朝辽东广宁等地。而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第一次亲征鞑靼时,又发现有兀良哈人加入鞑靼军队。于是在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再度遣使,对其侵扰大名边境和勾结鞑靼之事予以谴责。

但兀良哈三卫对于朱棣的谴责似乎并未放在心上,不仅依旧与鞑靼来往密切,且曾在阿鲁台受到打击的情况下,多次对其予以援助,甚至听从阿鲁台的调遣。而一些不愿服从控制的部落,也遭到阿鲁台的镇压,于是一部分福余卫人放弃驻地,逃往海西女真地区。

朱棣对其进行惩戒

朱棣第一次北征,鞑靼损失惨重,瓦剌则趁机崛起,并多次掠夺大明边境;于是朱棣又进行第二次北征,重点打击瓦剌,瓦剌又损失惨重。之后,历经数年发展,鞑靼再度趁机崛起,于是再度改变对明朝的依附政策,不仅侮辱或居留明朝派去的使节,还时常对明朝边境进行劫掠,而在这其中,同样有着朵颜三卫的影子。

永乐十九年(1421年)初冬,鞑靼围攻明北方重镇兴和所(元中都),杀死明指挥官王祥,这其中同样有朵颜三卫的参与。

△第三次北征回师途中进攻朵颜三卫

于是在永乐二十年(1422年)三月,明成祖再度率军北征,然而明军主力刚刚到达宣府东南的鸡鸣山,鞑靼太师阿鲁台得知明军来袭之后,连忙逃离兴和,避而不战。七月,明军进抵煞胡原,在得知鞑靼已经逃走后,朱棣便停止了追击。

在回师途中,朱棣率军深入屈裂儿河流域,对不断支持阿鲁台的兀良哈三卫发动进攻,使其受到极其惨重的伤亡。这次行动可以看做是对兀良哈三卫助纣为虐的惩戒,瓦解了其战斗力。

然而明成祖之后,随着仁宣二帝的战略收缩,而朵颜三卫又想要获取大宁地区的驻牧权,遭受打击的兀良哈三卫不仅没有屈服,反而不断南下,最终在15世纪中期,他们成功来到了明长城边外驻牧。

朵颜三卫是朵颜、泰宁、福余,看地图就知道重要性,他们是内附的蒙古人,但是实在离朱棣的根据地北京城太近。

你们忠心耿耿,朱棣就厚待有加,你们心怀不轨,朱棣那就寝食不安。而事实上,朵颜三卫正因为有二心,才被朱棣剿灭。

君王眼中江山为重,功高盖主的大忠臣也是照杀不误,何况是有叛心的武装力量,当然不会给你好果子吃。

朵颜三卫最初不是朱棣的人,他们是朱棣兄弟宁王的人,当年朱元璋分封儿子们驻守边塞,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宁王麾下的朵颜三卫设置于1389年,他们全部是蒙古骑兵,战场冲杀能力最强。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对朱棣有防备之心,朱棣找宁王要援助,看中的就是朵颜三卫的战斗力。

这些蒙古人为什么要替明朝卖命?无非是明朝不打他们,给他们优厚的服役条件,不时还送吃送喝的。朱棣起事之后,也是大力拉拢他们,所以朵颜三卫也是尽心帮他打天下。

不知道在朱棣手下干久了,有了自满之心,还是受到北方同胞的诱惑,有了背叛之心,总之朵颜三卫不再那么听话了。

一旦朱棣察觉此事,自然是又怒又怕,怒其不忠、怕其起兵。早在永乐八年(1410年),朱棣第1次北征,就发现有朵颜三卫的人加入敌方,第二年朱棣就派人谴责朵颜三卫的头头们。

但是,朵颜三卫明里认错,暗里还是老毛病不改。这样一来,朱棣就不能不下决心了,他的决心就是灭你没商量。

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北征归途中,突袭朵颜三卫。朵颜三卫遭受重大伤亡,军事力量被朱棣摧毁性剿灭,但是他们并未被完全铲除。

朱棣剿灭朵颜三卫怎么就成了恩将仇报了?按这说法,小区的保安要是勾结外面的小偷来小区偷东西,业主将其扭送到派出所,也算恩将仇报呗?

自北元灭亡后,漠北蒙古势力分裂成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其中,兀良哈势力最弱,分布在今天西辽河、老哈河一带,早在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就归附明朝。明廷在兀良哈所在地区设立三个羁縻卫所,朵颜卫是兀良哈蒙古人的主要根据地,位于屈裂儿河(今归洮河)和朵颜山;泰宁卫在塔儿河流域(今洮儿河);福余卫位于福余河流域(今乌裕尔河)。后又以朵颜卫独大,故又称“朵颜三卫”。尽管兀良哈名义上是明帝国疆域的一部分,但由于其靠近鞑靼,经常与鞑靼一起骚扰明边。

比如永乐八年(1409年),朱棣第一次北伐,攻击鞑靼人的时候,就发现鞑靼俘虏中,很多都是兀良哈人,甚至这批兀良哈人还曾被明廷授予官职。而自永乐十九年(1421年)起,兀良哈也加入劫掠明边的阵营。李氏朝鲜的《李朝实录》记载:“三卫鞑贼(兀良哈)侵掠辽东,杀三堡人,都督巫凯等率兵逐之,又签字防御”。而《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实录》也载:礼部尚书兼都察院事吕震刻奏:总兵官都督朱荣镇守辽东,不谨斥堠,致虏乘间犯边,杀伤军民,劫夺边境孳畜,荣及辽东都司官并广宁备御都指挥王真、周兴等,俱合付法司治上。上命治其罪,令立功以赎。

显然,朵颜三卫本为明帝国设官世守的羁縻卫所,作为监视东蒙古和北方边境的屏障。但他们一直在明帝国和蒙古中间蛇鼠两端,甚至亲自南下劫掠。

因此,当朱棣第三次北伐,鞑靼人远逃避其兵锋的时候,朱棣决定,“所以羽翼阿鲁台为悖逆者兀良哈之寇,今阿鲁台远遁,而兀良哈之寇尚在,当还师翦之”。即朱棣认为,此次趁大军出征鞑靼首领阿鲁台之际,兀良哈必定放松警惕,突然移师围歼兀良哈,定能给兀良哈以毁灭性打击。于是朱棣下令分兵前进,亲自挑选2万精锐步骑,分五路向西进攻兀良哈。

永乐二十年(1422年)7月14日,大军抵达捕虏川,明军将领开始驰赴兀良哈。朱棣预计兀良哈的逃往方向,作出战略部署:“官军至,彼虏必西走,朕以兵从西要之虏,可获也”。朱棣亲率精锐骑兵长途奔袭,要赶在大军至兀良哈根据地屈裂儿河(今吉林洮儿河)之前迂回绕到兀良哈后方,以截断其后路,并令武安侯郑亨、成安侯王通等率剩余明军后行。

一天后,朱棣率军赶到兀良哈巢穴屈裂儿河。兀良哈向西奔逃,结果却陷于山泽之中,于是只得仓促率军逆战。朱棣与诸将配合,指挥骑兵前后夹击兀良哈。兀良哈大溃,死伤不可计数。

最后,经过明军几番围歼,数万兀良哈只剩下数百残寇驰马而逃。但朱棣认为兀良哈残余:“必有首虏,其中须追之”。朱棣亲率精锐骑兵极速追击三十余里,“斩首虏数十人,生擒其党伯儿克等,并尽收其人口牛羊”。不久后,朱棣又马不停蹄麾兵直趋屈裂儿河以西搜捕兀良哈残余,杀获甚众。

8月14日,明军至玻璃谷。诸将向朱棣汇报了这半个月来扫荡兀良哈的战果:“已入寇穴,寇悉众来敌,大败之。斩首数千级,余众溃西而走;收其人口孽畜。先道大宁入喜峰口,俟驾。”根据估计,仅在屈裂儿河之战中,兀良哈人就损失数万,在后续的明军扫荡中又损失万人。其整个种群部落人口损失大半,牛羊丧失十有八九。

最后,我们从战略角度上说一下朱棣剿灭兀良哈的目的。朱棣的战略目标是控制全蒙古,主要针对的是蒙古本部鞑靼。在大多时候,朵颜三卫仅名义上接受明帝国统治,实际上与同样是蒙古人的鞑靼部联系更为紧密,这为鞑靼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战略缓冲区。最关键的是,兀良哈与鞑靼不同,受中原影响,兀良哈根据地是具有农耕基础的经济组织,并非纯游牧部落组织,能为鞑靼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和经济上的供应。所以朱棣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摧毁兀良哈根据地,就是为了毁坏耕地,切断鞑靼的“生命线”。

朵颜三卫是蒙古人在东北的三个部落,包括朵颜卫、泰宁卫和福余卫,也称为兀良哈三卫。

本来,朵颜三卫是归附北元的。由于朱元璋建国后,多次追打北元,特别是蓝玉等人一直追到了捕鱼儿海,在那里给予了北元重创,北元不得不西迁。这样一来,朵颜三卫只得归附明廷。朱元璋安排宁王朱权镇藩大宁城,负责管理这三卫。

(朵颜三卫的骑兵)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前,由于兵力不足,一开始就觊觎宁王朱权的兵力。按照《明史》记载,当时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这里特别提到了朱权所管理的朵颜三卫的骑兵骁勇善战,朱棣想要获得这些骑兵,于是以拉家常为由,进入朱权的大宁城。最终把朱权活捉,软禁到北京。朱权那“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以及所属的“朵颜三卫骑兵”,也就全部归朱棣所有了。

朱棣利用朱权的这些兵力,打赢了“靖难之役”战争,当了皇帝。

朱棣当了皇帝以后,由于当时北元已经分裂成了鞑靼和瓦剌两部分,尤其是鞑靼,多次南下骚扰明朝。因此,朱棣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发动了他一生五次北伐中的第一次北伐。

永乐二十年(1422年),朱棣发动了第三次北伐,讨伐鞑靼首领阿鲁台。但是阿鲁台知道朱棣要来,提前逃跑了。结果朱棣除了找到阿鲁台留下的一些辎重和牛羊外,什么也没有获得。

看起来朱棣这一次北伐就要无功而返,没想到朱棣突发奇想,回头把朵颜三卫胖揍了一顿。

明明朵颜三卫曾帮助朱棣获得“靖难之役”的胜利,朱棣为什么却要恩将仇报,杀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这一支蒙古部落呢?

朱棣之所以要打朵颜三卫,给出的直接理由是朵颜三卫帮助鞑靼阿鲁台,并多次南下抄掠。

(朱棣像)

朱棣在给朵颜三卫的信中,说明了他要打朵颜三卫的理由:“昔兀良哈之众数为鞑靼抄掠,不能安处,乃相率归附,誓守臣节……数年以来生聚蕃息,朝廷于尔可为厚矣。比者尔为本雅失里所胁,掠我边卒,又遣苦列儿给云马市,实行窥伺……”

那么,既然朵颜三卫已经归明朝管辖了,他们为什么还要依附阿鲁台,并南下抄掠明朝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朵颜三卫虽然归明朝管理,但是他们本质上是蒙古人,与蒙古有很近的血缘关系,所以他们要归附鞑靼,背叛明朝。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显然粗糙了一些。

尽管朵颜三卫与鞑靼的血亲更近,但并不表明他们就一定会归附鞑靼。事实上,当时蒙古人北逃,又多次被明朝打击,内部已经产生了分裂,争权夺利的情况非常严重。蒙古最大的两个部落鞑靼和瓦剌竞争得非常厉害,一直征战不休。

从这个角度来说,朵颜三卫绝对不会因为他们都是蒙古人,就成心归附鞑靼。他们之所以要归附鞑靼,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

(靖难之役)

当时,鞑靼想要争夺草原上的霸主地位,曾经多次对朵颜三卫进行打压。事实上,最初并不是朵颜卫最大,其它两个部落其实比朵颜卫更大。但是,在这种不断的打压中,最终,朵颜卫成为老大。所以那三个部落才叫做“朵颜三卫”。

当然了,鞑靼对朵颜三卫也并不是一直打压,更多的还是拉拢。鞑靼想要拉拢朵颜三卫与瓦剌斗,与明朝斗。在鞑靼的打压与拉拢相结合的手段下,最终朵颜三卫就有了归附鞑靼的行为。

不过,朵颜三卫也并不因为鞑靼打压或者拉拢他们,他们就归附。他们之所以要归附,主要还是对明朝有着复杂的感情。

诚然,他们已经归明朝管理,而且在朱棣的靖难之役中立下大功,对朱棣有功。但是,当他们看到朱棣一次次北伐,打击鞑靼和瓦剌的时候,他们内心还是有恐慌的。他们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旦鞑靼和瓦剌被明朝消灭,可能接下来就是他们。所以,他们绝对不会也绝对不能对明朝那么忠心。否则的话,绝对不会有好的结果。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他们要与鞑靼阿鲁台眉来眼去,还南下惹事。

志在消灭蒙古的朱棣,当然不允许这种行为。所以,在第三次北伐无功而返的情况下,他要前去打击朵颜三卫。

当然了,朱棣打朵颜三卫,与打鞑靼是不一样的,并不是要把他们赶尽杀绝,只是要给予他们一些教训。等朵颜三卫再表示归附的时候,朱棣也会收手。真要打得太狠,把朵颜三卫完全逼到鞑靼怀抱里了,那绝不是朱棣愿意看到的。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蒙古 回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蒙古 回归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www.haozuoti.com/news/15880.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扫码二维码